第四届数学与航天交叉融合学术大会在长春成功举办
2025年8月8日至10日,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主办,CSIAM数学与航天交叉学科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东北师范大学、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吉林大学、吉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长春理工大学、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空间信息体系与融合应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空间微波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力学与感知工程学院联合承办的第四届数学与航天交叉融合学术大会在长春成功召开。大会吸引了70余所国内外优势高校、30余家航天领域科研与工程单位的4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
大会开幕式由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冀书关教授主持,特邀报告由刘乃金研究员和陈伟芳研究员共同主持,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副理事长黄云清教授、专委会主任杨孟飞院士、东北师范大学徐海阳校长致开幕辞。
黄云清教授首先感谢了大会承办单位的精心筹备及与会专家学者的热情参与,介绍了专委会的基本情况与发展历程,进一步强调了专委会在我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征程中的发展定位与目标。他表示,专委会将继续秉持服务国家战略的理念,致力于分析判别影响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基础数学、应用数学等相关问题,通过交叉融合、协同攻关,牵引带动数学与航天领域融合发展,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落地,促进基础能力自主可控与航天强国事业发展。
黄云清教授致辞
杨孟飞院士在致辞中指出,航天正在向极远距离、极端环境、极大规模、极精细探测方向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问题。专委会直面国家战略和航天实际需求,为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打造了一个专业学术交流的跨学科平台,为推动应用数学成果在航天领域的转化落地、助力“卡脖子”问题的突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杨孟飞院士致辞
徐海阳校长指出,航天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领域之一,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强大引擎;数学作为人类迈向无垠宇宙的智能推进剂,与航天交叉融合是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的新质生产力。他表示,东北师范大学历来注重精研学术和科技创新,在航天科技、数学领域及交叉融合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期待着借助此次大会并通过各位同仁的努力,为服务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徐海阳校长致辞
南方科技大学于明教授,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解永春研究员,姜宇研究员,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沈清研究员,浙江大学陈征教授,湘潭大学蒋凯教授带来了6场精彩纷呈的大会报告;围绕卫星载荷设计与制造、地月空间交会对接、太空交通碎片环境等领域中的数学与航天交叉融合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引起了在场专家学者及与会师生的高度共鸣。
会议共设6个分论坛,围绕未来巨星座智能技术与应用,航空航天中的先进数学理论与方法,空间分布式探测,航天轨迹优化及最优制导技术,面向复杂航空/航天系统的协同控制、优化与决策方法,面向6G的空天信息网络技术等6个主题安排学术报告100余场,持续时间两天。分论坛报告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精彩纷呈,展示了数学与航天交叉融合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参会的老师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会议还设置了优秀论文展示及企业产品展览环节,为参会代表间的深入交流及产品落地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本次大会为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工业界及企业单位间搭建了开放的平台,使得与会者能够充分交流学术观点、讨论前沿课题,为学科融合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CSIAM数学与航天交叉学科专业委员会将在立足既有研究优势和亮点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科融合,为数学与航天的发展作更多的贡献。
学会数学与航天交叉学科专业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