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数学生命科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召开
2025年8月8日至10日,第四届数学生命科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顺利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主办,CSIAM数学生命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数学学院联合承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协办。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和企业等单位的近500位专家学者和学生齐聚一堂,围绕计算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生态与传染病学、健康中国大数据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8月9日上午,大会隆重开幕。首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李明代表学校致辞,他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本次大会是推动数学生命科学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期待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推动相关学科发展。随后,CSIAM数学生命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巩馥洲研究员代表专委会致辞,对大会的成功召开及承办单位的周密组织表示衷心感谢。最后,中国人民大学龚新奇教授作为承办方负责人进行了工作汇报,并介绍了数学学院、交叉科学研究院以及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数学学院副院长姜昊教授主持。
| |
| |
开幕式后,大会邀请来自系统建模、拓扑分析、生物地貌等领域的科研领军人物进行分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王勇研究员以《生物多尺度调控网络的表示学习》为题,介绍了其团队在多尺度复杂调控网络建模与表示学习方面的最新进展,从理论构建到模型应用,揭示了系统生物学背后的数据结构特征与表征逻辑。北京大学张磊教授以《Unveiling the Multistability of Complex Biological Systems: A New Horizon in the Solution Landscape》为题,提出了识别稳定态族群及其路径连接的新方法,拓展了对生物复杂性多稳态机制的认识。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杰教授以《Topology and Structural Data》为题,从代数拓扑的视角阐释了结构化数据的拓扑解读方法,并探讨了该方法在医学图像与组学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前景。上海交通大学刘权兴教授以《生物地貌自组织理论与实验》为题,结合野外实验和理论建模,阐述了从冻土地貌到生态图景中复杂图案如何通过自组织机制而形成。复旦大学林伟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李雷研究员主持大会报告。
| |
| |
8月1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润生院士以《对人工智能的几点认识》为题作主题报告。作为我国最早从事理论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陈润生院士从生物信息学视角剖析AI发展的底层逻辑,就AI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和人工智能治理趋势进行分享。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周园春研究员以《科学数据共享新模式》为题展示科学数据前沿应用案例,并强调开放共享与隐私保护相平衡的治理思路是大势所趋。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邬荣领研究员以《Growth Network: How to Wire Up All Growth Genes》为题,通过分享基于学科融合理论设计的新型统计物理模型,为复杂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范式。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张世华研究员以《Intelligent Decoding of Spatial Biology》为题,聚焦深度学习驱动的智能空间转录组学工具,展示其在组织架构解析、多组学整合及3D建模中的应用与最新突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彭志行教授以《大数据时代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模型研究需求与 AI 赋能——机遇与挑战》为题,讲述人工智能驱动的多尺度传染病模型研究正重塑国家监测预警体系,需通过跨学科融合与大数据建模破解数据整合、疫情波动关联等挑战,实现“顶天立地”的防控创新。山西大学靳祯教授、北京大学李铁军教授和天津工业大学雷锦志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 |
| |
|
同时,会议设置了计算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生态与传染病学、健康中国大数据5个专题报告会,以及优秀博士生成果展示环节,共计进行分组报告90余场,有力推动了数学与生命科学深度融合的创新探索,为破解生命奥秘、应对健康挑战提供了新视角、新工具与新动能。
此外,8月10日下午,还开展了“健康中国与精准医疗”主题沙龙,多位专家围绕算力服务赋能精准医疗、人口学结合大数据的方法创新、遗传咨询智能体搭建、情感计算及大模型在医患交互中的应用等内容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期间,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数学生命科学专委会会议同步举行,会议围绕跨学科合作、人工智能应用、药物研发进展及生物数学等前沿方向展开深入交流,并就专委会日常工作机制、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等作出细致部署。与会专家一致呼吁加强前瞻性布局与平台建设、整合国内外优质学术资源,推动科研成果的国际传播与应用转化,助力我国数学生命科学科研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影响力提升。
本届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学科交叉融合的一次高水平实践,更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积极行动。未来,期待各方继续携手,以学科交叉为引擎,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共同开拓数学生命科学融合发展的新境界,为服务人民生命健康、建设科技强国谱写新的篇章!
学会数学生命科学专业委员会供稿